2014年3月13日,由雅思考试主办方之一IDP教育集团、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英文全称Times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THE)以及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世界大学排名高峰论坛”在京隆重召开。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作了精彩的演讲。
以下为文字实录:
卢晓东:感谢IDP给我这个机会探讨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之路。今天我谈论的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失衡问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包括两个方向,即输入和输出,首先谈一下输出。
中国高等教育输出强劲 国内缺乏自信
中国高等教育的输出指的是国内学生去国外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去攻读本科或研究生学位。一种是片段式留学,比如北京大学派出一名学生到国外大学交换学习一个学期,或者在中国大陆完成两年学习之后转学去美国继续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社会始终存在一种“缺乏自信”的思维倾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大陆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高中生出国读本科的人数持续增加,这种思维倾向愈发凸显。2013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称,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国外滞留率平均达87%。这一发言引发了普遍的担心,而这种担心正是政策层面缺乏自信的表现。另一个表现是,中国香港、澳门以及周边新加坡、日本、韩国、印度等很多国家都有SAT考试,大陆地区却一直没有正式引入SAT考试,许多大陆高中生只能到上述地方去考试。拒绝引入SAT考试,不仅给中国考生和家长带来了诸多不便,更体现了我们的一种不自信,害怕给大陆高校带来压力,害怕人才加速流失。
中国高等教育输入疲软 大学缺乏动力
境外学生来中国大陆地区学习,对大陆高等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因为这可以让留学生深入了解大陆情况,对未来世界和平也意义重大。具体来说,首先,国外学生来大陆留学,有利于中国大学建立国际化的课堂以及生活环境,促进大陆学生与国际学生的友好共处。其次,大陆高校通过吸引国际学生可以增加教育收入,从而提供更有国际竞争力的薪资,招徕更多的优秀学者从事教学工作。
综合比较输出和输入这两个方向,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失衡。为什么大陆高校在招收国际学生方面动力不足?原因何在?我认为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两个:一个是中国大学同质化极为严重,另一个是现有的来华留学生学费定价制度不合理。
来华留学生学费政策两大改革方向
目前大陆高校不能自行制定来华留学生学费标准,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1998年颁布了《关于调整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的通知》,其中的第二条规定了来华留学生学费幅度,即文科类本科生每学年学费幅度为14000~26000元人民币(允许理科适当上浮)。2014年的本科学费达到上线,文科26,000人民币,理科30,000人民币,而参照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泰晤士报》的排名可知,学费和大学质量并不成正比。因此,现行的留学生学费定价政策亟待从以下两个方向进行改革和更正:
一是要转变观念,发改委和教育部都需要认识到,来华教育服务是能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现代知识产业。针对留学生的高等教育服务是私人产品,其学费应当完全由市场决定。
二是允许高等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自身教育质量、教育理念、地区、专业等因素自主确定留学生学费并允许赢利;国家放开留学生学费上限,只给出下限以避免高校无序竞争生源。
总之,发改委、教育部应赋予高校来华留学生学费定价自主权,让大陆高校成为精明的学费定价者,将留学生政策与奖学金政策完美匹配,我相信这一改革也一定能够被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所理解。
治疗失衡的一剂良药:留学生教育多样化
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确实存在失衡,治疗失衡的药方不是限制出境留学,或者为出境留学设置障碍,而是努力提高大陆高等教育的质量,增加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比如我们可以承认国外高校的学分,开设全英文本科或者硕士课程,开设国外高校学习三年再到国内高校学习两年的3+2项目等等。
上述这些问题都需要大家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