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见闻:一堂课两老师 20个学生全程讨论

当国内的考生还在为高考冲刺时,海南中学高三学生林秋以优异成绩考取美国圣约翰学院,并获得每年4万美金的奖学金。

严格说来,圣约翰学院并不具有欧美大学的普遍代表性。因为,即使是在多元化的美国,这所学校仍算得上是个异类。用时髦的话来说,这所美国第三古老的高等学府,“灰常”有范儿!

圣约翰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696年的威廉国王学院,当时还是一所预科学校。1784年,学院获准成为大学本科学院。与一般大学动辄上万人不同,圣约翰的在校生规模甚至比不上小学。

“学院建校时就规定在校生不能超过500人,这个规定一致沿用至今。后来学生增加了,学校设立了一所分校,但同样不超过500人。”林秋说。

这个古老的规定使得学院保持着1:7的师生比,也使得一种独特的教学制度―――巨作(Great Books)在这里得以实施。

林秋介绍说,“巨作”制度要求学校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对西方伟大的哲学和文学着作的讨论之上。所以,教学中所有辅导课以及研讨会和实验课都是以讨论为核心。

“老师并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事先围绕一个主题布置书目让学生看,学生在课堂上再围绕主题,自由发表观点。”林秋说,“每堂课只有20名学生,但却有2名老师。每名学生都要发言,只有争论偏离主题时,老师才会引导一下。”

林秋最开始对这种方式不太适应,但很快她就找到了主动阅读的感觉。“每堂课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逼着自己在阅读时要认真、再认真一些,找出细节和精妙之处。”她说。

在一个如此活跃的学术氛围里,大师们的影子无处不在。林秋说,学生们餐座上讨论得最多的不是体育比赛也不是娱乐事件,而是哪个版本的柏拉图最忠实于原文,哪位导师是亚里士多德的铁杆粉丝。

圣约翰的另外一个不同之处在于,这里只开设哲学、语言、古典文学等基础学科专业,没有开设任何金融、法学等实用社会学科专业。林秋正是哲学专业的学生。

“圣约翰学院坚信古老的‘所有知识都是相通的’的道理。学院七成以上学生会继续深造,很多人从事教育、法律等领域也表现优秀。”林秋认为,“学生大量阅读名着、自由讨论,其实也是一个寻找自己的内心追求和兴趣的过程。”而她现在,也开始对翻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天赋,不仅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和古汉语写作,并能运用希腊语和意大利语进行阅读和书写。

圣约翰的管理是严谨的,也是宽松的。学生可以申请延长毕业时间,到各国游历,学院也鼓励学生多到外面走走看看。

今年初,刚结束大二上半年课程的林秋向学校申请游学一年。目前,她正在北京学习中英口译,12月15日,她将飞往意大利进行语言培训,并到希腊游历。

对于林秋来说,在这所极其珍视古典研究与学习的文理学院身上,她依稀看见了柏拉图学园的影子。

大千世界的精彩在于万物的不同。到境外求学并非适合每一个人,但是听听那些在境外求学学生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不一样的学校、不一样的校园生活。

不管最后选择出去,还是留下,至少我们可以感慨:原来学校还可以是这样的……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