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大学课堂到底是什么样子-学生篇

----学生篇

  总体来说,美国的大学生和国内一样,大家都来自四面八方,各个阶层。拿我的宿舍4个人来说,有土生土长的堪萨斯农民,有美国中部的中产子弟,也有来自华盛顿特区的首都市民,当然同时也少不了我这一抹中国元素。的确,来上大学之前,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小天地,当一踏入大学校园, 就等同于将一切的个性与不同统统扔到了大学校园这个巨大的大熔炉里。 不是迅速把别人同化了就是自己慢慢被旁人异化。课堂上能听到学生各种各样的意见,老师也很乐意细细聆听。 课堂上能听到学生来自各地的口音,似乎也并不是很多人在意。 课堂上能看到学生一年四季的服饰, 教室里的空调暖气也不会为任何汗滴停息。

  就是这样!大学课堂成了一个熔炉,汇聚了各式各样的人,交杂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就是这个种种不同,种种差异共存的地方,诞生了学问!

----细节篇:理念

  我的第一堂课对我印象很深。

  第一天上英语写作课,26岁的老师就告诉我们,我们不是来模仿她如何逐字写作文的,我们是来自己摸索,我们是来讨论各自方案的。 第一天上物理课,曾经在空军当工程师的老教授告诉我们: “你们学期末拿多少分不是我决定的,是根据你们如何参与这堂课决定的,想拿高分的同学现在就应该站出来带动这堂课。”第一天上管理课,老师就告诉我们,这门课这学期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帮助我们10个人每个人轮流讲一节课(要知道这门课一星期只有一节,就意味着80%时间都交给了我们),首先从如何管理自己的课堂开始学习。对,这就是我第一天的经历。第一天,老师就告诉我们,我们是课堂的主人。这种课堂归属感,并不局限于课上遇到没听清的内容时不需举手可以直接问老师,许多老师把上课不叫上课,叫谈话;这种课堂归属感,并不局限于课上经常遇到几位同学没举手的异口同声回答,上课回答问题不需要分先后,想到什么就答什么,哪怕经常是错的;这种课堂归属感,并不局限于上厕所不需要征求任何人意见,在公交车上严禁食品饮料的条例,到了课堂上似乎松多了。就是因为一些很简单的小事,集合成了这种归属感。

  “我把我仅有的课堂都交给了你们,那作为学生,你们觉得应该如何承担这份责任呢?”管理课的老师如是说。当学生成了主人,还有什么不用功的理由?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