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教育造就了强国

 澳洲文化和教育一年前,央视曾播出了一个系列纪录片《大国崛起》,以历史的视角、发展的脉络介绍了世界八个国家的强国史。在这部纪录片的最后,导演在总结这些强国发展的原因时,强调的一点就是“强大的文化和教育,造就了这些强国”。大国崛起,关键在文化和教育。

  那部系列纪录片播出后,我一直梦想能有机会到国外,亲身感受和见识西方的教育理念、模式。因此,西方教育成为我关心的一个话题。本打算借此次随重庆代表团赴澳大利亚参加“2010年悉尼春节庆典活动”之机,好好采访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可到达澳洲后行程安排极满,6天时间跑了4个城市,很多时间都是在车上或飞机上度过的。怎么办?于是,只有通过当地的华人“地接”(导游)间接向他们了解起澳大利亚的教育情况。由于时间有限,这里只介绍了小学教育情况。

  在前面的文章《龙眼看澳洲—中华文化为澳洲多元文化注入活力》一文中,我曾提到,布里斯班的中国大连留学生胡博告诉我“目前,居住在布里斯班唐人街的中国人越来越少,原因是这里离学校很远,为了方便子女读书,不少华人开始离开这里,向布里斯班一个叫‘新利班’的社区聚集。”

  你可能会问:离远了,难道上学就不方便了吗?他们的交通不发达吗?

  原来,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在对孩子成长的问题上有个观念,那就是:父母虽然生了孩子,但孩子并“不是你的,而是社会的”,父母只是在替社会履行监护的责任,他们必须要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基于这种观念,澳大利亚的父母们,在孩子满16岁前,其主要精力就是照顾孩子。所以,你不管在澳大利亚哪个城市,周末的时候都会看到父母和孩子成群结队的出行,陪孩子去享受快乐的时光。

  澳大利亚的小学一般都为社区小学,方便附近居民的学龄儿童入学。所以,对于生活在澳洲的父母来说,家离学校近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家离学校远,父母每天都要提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这程序却往往被不识时务的捣蛋鬼搅乱:早上还没睡醒的孩子不肯吃东西,不愿意穿某种颜色的衣服上学……什么都有可能成耍赖的理由。但是,如果离家学校近就大不同了,就算遇到上述情况,或刮风下雨,父母都很快便能将孩子送到学校。

  不过,在澳洲父母要格外小心,这个国家的法律不允许父母动手打孩子,如果孩子被打后放声大哭被邻居发现报警,那吃不了兜着走的只能是父母。

  孩子们从家到了学校,就算是到了“天堂”,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里是他们享受生活并处处充满快乐的地方。

  首先,上课的桌子是随意摆放的,孩子们男女混坐、交头接耳,老师则走动着慢慢解说。听讲时有不同想法和见解大声说出来是允许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教师坐着讲课很正常,孩子们不做作业时在地板上围成一圈听课也很正常。甚至有时候,你还会在城市的小巷,美丽迷人的海滩、野生动物园、植物园里,看到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学生们手里拿着纸和笔,他们不时蹲下来看所观察的对象,不时在小本上写着什么。这时会有人告诉你,这就是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呢。

  其次,作为主课的英语和数学,也重在趣味性教育。他们不主张死记硬背,而是启发孩子们学习。在澳洲,小学教科书并不十分多,很多时候老师只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用有关环保、科技、文化等孩子感兴趣的内容为教材,灵活地教孩子们阅读书写。

  另外,孩子们作业很少,教师更多的是鼓励孩子们利用图书馆或网络,去查询参考书和资料,培养孩子们选择知识的能力和意识。有时候老师布置的一个题目,孩子们查到的答案却千奇百怪。不过他们并不会为此受到批评,相反可能还会得到表扬。在澳洲,图书馆通常对借书不加限量,一次借个十本八本不成问题,而图书馆里,既有正儿八经的书籍,也有大量图文并茂、趣味十足的画册、小说等。适于不同年龄孩子阅读的书籍总是及时的买进,不少书籍还是家长捐赠的。

  第四,澳洲的孩子没有像中国孩子又大又重的书包,他们每天上学所背的大大的书包,里面装的是三明治、水果或零食。学习用具则由学校负责,早就放在了他们的课桌上,不必每天带回家。他们不懂中国孩子的书包为什么那么大、那么重?

  最后,在澳洲的小学校里,不仅好孩子、听话的孩子和聪明的孩子可以得到鼓励,就连那些多动症、习惯到处乱跑不大坐得下来听课作业的孩子,同样也会受到鼓励。在每一个学校里,都有一个特别的奖项,叫“进步奖”,就是专门奖给表现有所进步的孩子们的。

  学期结束前,整个学校的颁奖活动就特别隆重了,校长庄重得就像在主持盛典,孩子们的小乐队庄严又笨拙地吹出得意与自豪感来。校长念一个名字就把一个奖状或奖杯交给获奖的孩子,得奖的孩子有的羞涩,有的则勇气十足地站到讲台上即兴演讲起来。旁边的家长们则在一旁使劲地鼓掌、喝彩。

  这里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澳洲的家长和学校特别提倡孩子参加各种学校课外兴趣活动(如合唱团、舞蹈队等)、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从小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将来要立足社会,除了要有很好的知识背景,更应该有责任感,通俗的说就是情商和智商“都要抓”。2月18日当晚,重庆杂技艺术团在布里斯班南岸剧场上演时,在台后参加现场服务的,就是一些十几岁孩子的身影。而在台上表演的,也有孩子合唱团和舞蹈队。

  根据澳大利亚联邦宪法规定,澳大利亚公民不分民族、信仰,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对6—15岁的儿童实行义务教育。各州和地区均规定一定年龄段的儿童必须入学。

  儿童到了 6 岁(大多数儿童 5 岁便可入学),便按居住地段免费进入小学和初中。家庭年收入在2.4 万澳元以下的孩子上学,每人每周还补助70元。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中途停学,需要督学和社区教育主任批准,而开除学生则需要州教育部批准。

  说到这,学校被称为“天堂”你可能就不难理解了。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他们一生中最难忘、最开心又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这确实是只有天堂才能赋予的。我不禁想起国内的小学教育,想起小小的年纪在课堂上背着双手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一年比一年沉重的书包;想到几岁的孩子在灯下做着那些繁重的作业;想到那从小学到中学忙不完的考试……

关键词: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