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导人的留学观

  2013年10月,习近平自上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第一次发表以“留学工作”为主题的演讲。发表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这次演讲,增补了中共第三代领导核心邓小平扩大派遣留学人员之后延续几十年的中央留学方针,由此传达出中国新任最高领导人的留学观。而刚刚闭幕的全国留学工作会议,是第一次以留学工作为主题的全国性会议,习近平,专门为会议做重要指示,这意味留学服务机构新的工作部署已经展开。
领导人的留学观
习近平:来去自由,发挥作用
  2013年10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和国家将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十六字方针”,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他给欧美同学会提出了新的定位和要求,即“留学报国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开展民间外交的生力军”。
胡锦涛:宝贵财富,大有作为
  2003年9月30日,胡锦涛在接见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单位代表时说:广大留学人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党和国家历来是重视留学工作的。2003年10月8日,胡锦涛在欧美同学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在亿万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伟大进程中,广大留学人员完全可以大有作为,也一定会大有作为。
江泽民:学习奋斗,团结奉献
  在中共最高层新老换届之际,江泽民为欧美同学会题词“学习奋斗、团结奉献”,为新增冠的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亲笔题写新会名。他对欧美同学会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成为党联系留学人员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党和政府开展留学人员工作的“助手”,努力成为“留学人员之家”。
邓小平:加快步伐,扩大数量
  1978年6月23日,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教育部关于清华大学工作汇报时,作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他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教育部要有一个专管留学生的班子”。、
“新十六字”留学方针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延伸和扩展了延续几十年的中央留学方针。在原来“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基础上,增加了“发挥作用”。这反映出国家对留学人员群体的更加重视。在新条件下,留学人员会成为中国人才的重要来源,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来源。
  “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中央留学方针最早确定于1980年代。1978年6月23日,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教育部关于清华大学工作汇报时,作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他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教育部要有一个专管留学生的班子”。教育部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了“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保证质量、力争多派”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生选派原则,于当年7月11日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的数量的报告》,同时作出了3000人派遣计划。教育部于1979年在全国11家高校建立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负责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的行前外语培训和思想教育工作。
  1978年7月美国卡特总统科技顾问弗兰克普雷斯(Dr. Frank Press)向方毅副总理发出邀请,请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去美商谈中美互派留学生的有关事宜。与美国达成协议后,国家教委陆续与西方十五国先后达成交换留学生协议。
  与西方世界隔绝了30多年之后,1978年12月首批50名赴美留学人员到达华盛顿,进入各高等学校。从1978到1989这十年中,经国家教委派往前述各国的留学生达到96100人,其中公费派出的29990人。大门一开,被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断和抑制了20多年的留学渴望迸发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学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264万,留学回国人员达到109万人。
  “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十二字出国留学工作方针中,“来去自由”四个字来之不易,在过去三十年间受过质疑。近代以来后进国家向先进国家派遣留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希冀他们学成归来,把所学知识和本领奉献给自己的国家。中国的情况亦然。“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核心也是鼓励回国工作,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祖国服务。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说:“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要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告诉他们,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
  有一段时间,人们对不少出国留学人员滞留不归反映强烈。不少留学人员自己也说,既然出国深造是国家出钱,理应学成归来,并称这叫“公派意识”。当此之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江泽民亲切地接见了留学回国人员,他说:“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一部分,中国派遣留学生的政策不变”。在另一次中央会议上,江泽民更明确指出,对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滞留不归或晚归的留学人员,要采取通情达理、不伤感情、耐心争取的方针。这使“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十二字出国留学工作方针得以继续延续。
  特别是随着自费留学的出现和扩大,出国留学就再也不仅仅是由政府教育部门按国家功利目的选择一部分人派遣出国,而是也成为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一种扩展、提升及自主实现。留学活动逐渐由纯粹的国家功利目的向国家功利和个人功利相结合的逐步转变。
  在“来去自由”成为留学工作普遍共识的新时期,习近平新补充“发挥作用”丰富了中央留学方针的含义,而且在他的演讲中,“发挥作用”有着双重含义,回国工作,热烈欢迎,留在海外,通过“多种形式”为国服务,总之,要“报国有门”。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受访时说,留学人员将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发挥重要作用。未来三十年,中国要建成创新型国家,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而创新型经济的实现最重要的是依靠人才。人数众多的留学人员,将继续扮演高端引领的重要角色,为改革开放任务发挥支撑作用。
  德国波恩大学国际关系终身讲座教授辜学武注意到,习近平的讲话里面有几个新的提法,让在国外学习工作的人觉得是一个新的机遇。他提到让留在国外的人有报国之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达到26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到109万人。也就是说60%的人出去还没有回来,还在海外,但是这些人也想报国。
国家人才引进计划全面升级
  目前,国家层面的人才引进工程有5个。“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均是在1990年代推出。2008年,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成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16个国务院部委机构组成,负责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小组连续推出了“千人计划”(包括千人计划A项目、B项目)和“青年千人计划”两个重大人才工程。
  “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均在胡锦涛主政期间推出,由时任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牵头组织。2003年9月30日,胡锦涛在接见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单位代表时说:广大留学人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党和国家历来是重视留学工作的。2003年10月8日,胡锦涛在欧美同学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在亿万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伟大进程中,广大留学人员完全可以大有作为,也一定会大有作为。
  2010年7月28日,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70位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到北戴河休假。国务委员刘延东、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前往看望。这是中国给予知识分子的高级别政治礼遇之一。此前,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曾被邀请参加60周年国庆大典的观礼活动。中组部还特别在中央党校举办了“千人计划”专题培训班,以便“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更好地了解并适应国内的环境。
  在这场人才战略的政治动员中,中央要求各省、区、市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制定本地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针对性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地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性,甚至“千人计划”成为地方和部门的政绩工程。
  决策层的态度至关重要。在“千人计划”的一次内部动员会上,中组部领导曾有过这样的表述:要有人才投资的概念,还要充分认识到投资高层次人才也是个风险投资,要争取赢,也要宽容“输”。投资人才肯定有投不中的,对投不中的要宽容。实施“千人计划”,“国家层面准备引进2000人,全国总的引进万把人。这万把人中要是能出来1000个真正管用的领军人才,那就不得了。”
  近些年来,在“千人计划”等人才工程引领下,目前已累计引进近4000人,其中包括40多位发达国家的科学院院士等世界顶尖科技领军人才,有近百万留学生回流,其中高层次人才两万多。
  同时,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有“两只手”,一手抓海外高精尖人才的引进,一手抓国内人才的激励培养,防止“招来女婿气走儿”。2012年9月,“万人计划”正式启动实施。这一计划准备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高等教育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该计划不铺新摊子,不设新项目,主要是对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相关重大人才工程进行整合打包,从国家层面提供特殊支持,形成与‘千人计划’同等地位的国家人才工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作为中国国家级人才工程,“万人计划”和“千人计划”一样,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中组部牵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等共同实施。这也是一个对国内高层次人才给予特殊支持的计划。国家给予充分的经费、政策和服务保障,把人才从繁琐的项目申报、评估中解脱出来,入选者可以瞄准自己专注的领域开展自主研究。
  不过,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披露,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仍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中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问题持续性存在。\
  在十八大召开前后,舆论曾有担心中国领导人更替是否会影响到“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几大人才工程的政策延续性。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则明确表示,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这无疑给舆论的忧虑给了最明确的答复,也同时意味着国家人才引进计划全面升级。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指示要求,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协同推进两个计划的实施,充分开发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将各级各类人才凝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来。
中国梦与海归学子的使命
  中国梦是习近平最高领导人以后赋予执政党的最新理念,“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留学工作是这个梦想的一部分,所以,习近平发出号召,“留学人员要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中国梦”。
  全国政协副主席、欧美同学会会长韩启德认为,留学生看到了这个世界,看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崛起事实,对我们民族的崛起有更强的民族梦,在这个民族梦的支持下,留学人员一定会做的更好。
  神华研究院副院长、NICE CTO刘科受访表示,习近平话“留学”最大的核心就在人才,一个国家的进步,一个民族的进步,一个企业的进步最终是要靠一批人。中国想要走进国际化,不是缺钱,而是缺一批人。领导人看到了这一点。
  “之前30年,中国的海归是把国外的模式搬回来,今后30年,中国海归怎么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其中最大的关键还是人才。我认为中国知识分子都是有爱国情操的,只要提供一个机会都愿意为国家做点事,从孙中山到陈独秀再到周恩来这一代到改革开放,中国近代的历史造就了这样一批人,在历史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他们都是站在前沿的,我相信现在还是这个样子。但是怎么把这些人用起来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这批人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把这批人用起来对国家、对民族是有好处的。”刘科说。
  从1872年的第一代留美幼童,到1913年留美幼童成为国家栋梁;从1913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领导人80%有留学背景;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第五代海归走出国门;从1978年,再到今天“出国潮”热度不减,伴随着“归国创业潮”越来越热,中国走上经济腾飞。中国留学史几乎以每三十年一度的高峰,宣告留学生的功勋。
  中国正在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回国潮,近5年归国留学人员近80万人。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2012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在所有留学回国人员中,大部分是具有硕士学位的学生,占76%,博士学位高端人才仅占11.2%。2005年希望留在美国工作的中国籍博士生的比例高达89.4%,2011年这一比例降低到82%。
  王辉耀认为,高层次人才是否能持续现在的回流趋势,他们回国后能否留得住、用得好,取决于中国人才制度的进一步放开和人才发展环境的改善。
  王辉耀曾在哈佛大学和美国几位专家做过一项针对中国海归和印度海归的研究,91.8%的中国海归称中国有更好的经济发展机遇,这是他们回国的最重要原因。另外,在中国留学人员回国的原因中,中国更为庞大的市场和政府更为积极的激励机制是重要的吸引力。超过八成的中国留学人员认为,回来能有更好的专业、职业、创业发展,有更大的人才需求市场。这显示了中国留学人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巩万表示,尽管归国留学人数与出国人数同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但与我国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相比,获得博士学位、又有相应研究或工作经历的高层次人才的回流率还是远远不够。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能吸引到什么样的人才回国工作,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到了可以进入过渡期的阶段,也就是从高外流、低回流的“智力流失期”,过渡到外流率继续缓慢增加、回流率迅速增加的“智力回流期”。
  对于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回国,王辉耀有四个建议:第一,降低人才流动的壁垒,取消华人回国需要中国发出邀请函以及华侨回国定居需要侨办审批的规定,简化签证审批手续。第二,降低绿卡的门槛;第三,应该发挥留学人员参政议政的作用,在政协中专门设立针对留学人员参政议政的界别,放宽留学人才、海外人才进入政府工作的限制;第四,建立国家风险基金与担保机制,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建立国际人才薪酬激励体系,完善人才激励环境。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和回归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发展,活跃于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的繁荣贡献力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如千人计划专家邓中翰,他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大学建校130多年来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者,1999年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被业界称为“中国芯之父”。再如,千人计划专家施一公,他在2008年时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学术殊荣,回清华执教,在全球生物学界引起了震动,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中心已培养出一批世界级青年科学家,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生物物理和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之一。
  另外,知名海归学者陈丹青曾说:“器物层面,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50年的努力,一代代海归已经为国家达成了高度现代化:核武器、高科技、现代交通、现代资讯等等。毫无疑问,中国现在是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崛起的速度与姿态空前未有,举世罕见。但国家目前堵在制度层面,包括体制内人士的全社会都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而全面实现现代化,文化关即人的现代化是绕不过去的。海归不应该仅仅带回各种专业知识或技能,现代价值观才能从深远处对中国发生影响。

 

 


 

关键词: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