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称,以绝大多数标准衡量,2014年
美国名校的录取程序比任何时候都要严格。只有约5%的申请者被
斯坦福大学录取,其他许多学校的录取率同样令人气馁。与此同时,美国十来岁的青年暴露在七嘴八舌讨论美国所谓的经济衰退的背景音下,这似乎只会加剧他们要在争夺令人满意的高薪职业的竞争中占得先机的压力。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报道称,这个故事的有些情节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反映出在一个竞争型社会中成长必然要面对的挑战,但其中大部分被夸大了或直接就是错的。被高校束缚的青年面对人生最激动人心但压力也最大的阶段时要保持一定程度的洞察力和冷静。
不过,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高等教育很重要。当然会有例外,有些人在人生中的特定时间点可能没有攻读大学学位的机会。但在全球化和自动化潮流的驱使下,在美国现代经济中,一如贝尔·索希尔所展示的,在美国拥有大学学位的人接下来的表现也会比前几代人好;没有大学学位的人眼睁睁看着他们的收入止步不前甚至减少。
不过,报道称,不管用什么标准衡量,去哪上大学不如上大学本身重要。这并不是说它不重要,但不管是对上大学的幸福、之后生活中的满意度还是赤裸裸的金钱收入感兴趣,得到哈佛的学位和获得解脱之间的关联并不像社会诱使许多18岁青年相信的那么密切。
报道称,从幸福—社会科学中一个新的可用科学手段测量的领域—的问题说起。结果表明你可以通过询问他人,然后运用常识性统计方法处理一批数据来深入了解人们的幸福度。对两名作者的其中一位而言,这是十多年来研究活动的焦点。尽管金钱对于幸福很重要,但超过一定额度后,金钱并不能大大加深幸福的程度(比如人们对日常生活的体验)。总的来说,它不像健康或职场成就那么重要。与此同时,比较幸福的人往往不那么在乎收入,而更可能重视学习和创造力。他们多半还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更积极的看法,这种看法转而导致就业行情更好、身体更健康。
耶鲁大学或阿默斯特学院的毕业生找到幸福的几率并不比到名声没那么响的学校上学的人高。盖洛普的一项新民调发现,大学经历对人类幸福最重要而持久的影响与学生同教授的私人关系和对知识的持续好奇心有关,与GPA或GRE分数无关。
美国可以在其成千上万所高等教育机构提供这种刺激和经历。诚然,拥有更高比例专注、杰出学生的精英大学创造了或许更能激发人的氛围。但那儿的压力或许也大得多。知名度略差一点的教育机构的学生或许需要多一点的自我激励才能胜人一筹,但他们或许也会碰到一心扑在教育上的投入程度不下于任何常青藤大学老师的教授。
没错,美国名校的校友组成的关系网往往对一个人的职业前景大有帮助。但是在美国,拥有毕业生、教授和其他赞助人组成的人际网络的教育机构多到令人吃惊。而且
哈佛毕业生在像哥伦比亚特区这样的地方多到不值钱,那些来自名气或声望略差一点的地方的人可能会对彼此更加在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他们人数较少的劣势。
即使就经济成功这个较为狭隘的主题而言,这个问题也没有定论。诚然,规模大声望高的大学往往更富裕,它们的毕业生平均下来挣的钱也更多。但这种情况的大部分原因在于,更有动力、更有天分的学生往往一开始就会选择精英学校,不管教育质量如何总会推高平均值。对那些刚刚被第一志愿的大学拒绝,只得接受“保底”学校的18岁年轻人来说,这一命运的转折是否真的会影响长期的经济前景还是个未知数。假定干劲和动机相当,上其他学校的学生的表现似乎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