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澳洲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塞内卡

 

      没有出国前,我把异国他乡想象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出国以后,我发现其实仙女也三俗,吃喝拉撒哪步都没省。

 

周末街头自娱自乐的“艺人”


      掐指算来我到澳洲已经三月有余,有人说短,但实际说来下礼拜交完最后一篇论文,我这个学期就结束了……正如我开头引用的那句话,价值不体现在长短,在内容。对于我来说似乎每天都经历新鲜事,刺激的、惊险的、郁闷的、有趣的层出不穷,一路磕磕绊绊,走走停停,我也顽强快乐地坚持下来了。


      最初我对澳大利亚的印象,仅仅停留在知道有个会说流利普通话的总理陆克文,而他恰恰就在我快出发到来之前引咎辞职了,所以我基本是脑子空荡荡地登上了飞机。住了三个月,发现身边中国人真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每天打交道的是印度人、韩国人、日本人、马来人、法国人、俄罗斯人、苏门答腊人、毛里求斯人等等等等只有想不到没有见不到的。还记得和朋友有次坐公交车回家,正值当天大选,朋友心血来潮,坐在车上前后左右搭讪问人家大选情况,结果一脸沮丧----问了六个都不是当地人,人家微笑摇头:不好意思我是外地人我也不太清楚。我个人认为:澳洲是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村里住着五湖四海的老少爷们儿,大伙儿都说英语,但是又都不一样,可是还都能听懂!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我略微紧张的心情有所放松,顿时觉得是不是外来妹已经不重要了,我深信这个国家的包容性和亲和力能够接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我所居住的悉尼天气是非常好的,基本上百度搜出来的和事实非常符合,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我总是觉得一个国家的人文环境要比自然环境重要,当然两全其美最好不过,我愿意多分享下自己眼中的澳洲人文环境。在澳洲,人们似乎更多地用眼神“传情达意”。无论是在街上还是商店里,大部分时候彼此各干各的,互不打扰,偶尔眼神会发生“碰撞”,都会不自觉地相互微笑。过人行横道的时候,汽车会主动停下,司机还会做出“请”的手势,这一点让我非常受用,但是每次过马路,我还是会站住,确定车停下为我让路再走,因为不是每辆车都会主动让行人先走,以防万一,安全最重要。

 

不得不说,这些街头演奏家唱功实力都不赖,我肯定这位有中国情结,不然为什么穿着如此“中国风”呢?


      原先以为澳大利亚洁净得一尘不染,后来发现,其实马路也脏,街上也乱,也有人随手扔垃圾,也有人吐痰放屁大声嚷,只是这样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会很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而且公共卫生很到位,即便是一片狼藉的场所,转天也会整洁一新,等待人们新一轮的“蹂躏”。

 

夜色中情绪高涨的人们,沉浸在狂欢的气氛中


      白天的时候,街上井然有序,人们彬彬有礼。到了晚上,就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我有一次因为要听一场讲座,悉尼市中心City很晚才出来,恰逢周末,路边的酒吧排了很长的队伍,都是等着进去狂欢的男女。而路上也尽是一群群喝得尽兴的不尽兴的人,高声叫嚷着,闹着。走在路上,就会不时遇到喝高了的过来搭讪吓唬找乐儿的,幸好有朋友在身边为我解围,化险为夷。所以如果是一个人尽量不要在晚上出来,如果一定要出来,就找朋友结伴同行。


      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似乎只是开了个头,说人文环境似乎不能几百字能说明白,话题展得有点大,总的说来,初来澳洲它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让我有信心在这个地方开始我的新生活。

关键词: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