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 尼 点 滴

去年圣诞前,我去悉尼探亲旅游呆了两个月,除了欣赏南半球美丽的景色,湛蓝的天空,洁白细腻的海滩之外,还接触了一些在澳洲求学的80后,90后,新移民及当地人。我以一个观光者的眼光观察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尽管是非常有限的交往,也许是陌生化的效果,除了好奇之外,还引起我的思考,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地球村里,好好生存并寻求发展还真是个技术活。

西点厨师vs物理教师

我接触最多的当地人要算是我孩子的房东朱莉女士。她是英国人,职业是天主教中学的高中物理老师。以我糟糕的英语只能和她打打招呼,简单交流,但通过观察和孩子的翻译我还是感受到朱莉的善解人意和教养。朱莉家有两位中国男孩寄宿,在和房客的交往中,很能体现朱莉的职业特点,她经常在餐桌上留字条,一条条写上提醒房客的注意事项,从见面招呼文明礼貌,到节约用电用水(澳洲是个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已成深入人心),餐后清洁厨房,垃圾分类啦等等。平时温文尔雅轻声细语,若经常违规则会严厉批评。以前曾有一位中国学生因为生活习惯太差被她毫不客气地赶走。所以我觉得两个中国孩子的和朱莉的关系有点像学生和老师,房客被调教的规规矩矩。也许因为我也是教师,朱莉对我很友好,几次请我吃饭,一起去大市场购物。

圣诞节我应邀去朱莉家聚餐,来客都是朱莉的儿女和近亲大约十多人。朱莉穿的很喜庆身着大花裙,头戴圣诞老人的红帽子,正满头大汗准备晚餐。那天气温高达30度,南半球的圣诞节,经常可以看到穿着T恤短裤和拖鞋的“圣诞老人”,这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朱莉手脚麻利的烤鱼,拌色拉,烤蛋糕,还要招呼客人,一派大厨风范。她还抽空抓起一瓶李锦记生抽对我晃了晃,意思是可以用此做调料沾大虾,显然她很了解中国的调味品。当我夸奖她做的蓝莓蛋糕特别好吃,朱莉得意的笑了,她对自己竖起大拇指,说:我的蛋糕是悉尼独一份的。面对满满一桌丰盛美味的食物,客人们吃的很尽兴。当知道朱莉在当教师前,做过几年的糕点师。这让我有些惊奇,糕点师和物理教师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行当,在国内这两种职业是不可能兼有的,至少我没听说过。也许物理老师可以改行做糕点师,但糕点师改行做物理老师则跨度太大。这大概要归功于澳大利亚成熟的职业培训教育,就拿糕点师来说,需要培训三年,第一年是学习理论,后两年是实践操作,只有合格结业才能获得上岗证,如果是无业人员,由政府出资培训,各行各业都要有上岗证。政府支助,社会支持,个人兴趣三者结合,大大提高人的职业素养。澳大利亚是个没有文盲的国家,国民的平均教育水准高,你如果有本事多学几门就业技能,那就能如鱼入水地转换职业。那天吃完饭后,忙碌一天的朱莉心满意足的坐下来聊天,然后招呼两个中国房客收拾一大堆刀叉盆碗,这就更是大厨的范儿,大厨是不洗碗的。

两个80后

我自己的房东是一对新移民夫妻,严格来说,他们只是二房东,因为他们转租了一位英国老太太的房子,再分租出去,以此赚取差价。这座住宅有4个卧室,除我之外,还有住着两位80后的女孩。都是麦考瑞大学会计专业的。大的叫贝贝,小的叫艾柯。中国学生到了海外都要给自己取个洋名,不仅是老外叫起来方便,也是入乡随俗的意思。他们互相之间也都叫洋名,时间长了叫他们中国名反倒陌生了。

贝贝是位上海姑娘,读书时住在叔叔家,三餐免费,但每天要给六条狗洗澡,遛弯。会计专业毕业后找不到相关工作,立刻读了一年幼儿教育,拿了幼教证书,在一所幼儿园当老师。也获得了居留。由于喜欢动物和儿童,她很有耐心和爱心。卧室里挂满了小朋友送给她的照片和绘画。她挣的工资不算高,但也足够自己潇洒过日子了。唯一头疼的是每月要给班里十几个小孩写小结,那可是硬碰硬的英语作文,要描述每个小孩的个性特征,有细节有内容,写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还有对家长的建议。每逢这一天贝贝就要熬个通宵赶作业。贝贝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美国小伙,是联邦调查局的雇员,贝贝不在乎他的职业,两人在网上聊得热火朝天,贝贝的英语突飞猛进。美国男友有空就飞到澳洲和她一起度假,贝贝则逼着男友用筷子吃中餐,中美联姻先从胃开始。美国小伙不习惯筷子和红烧肉,有时别扭的眼泪汪汪,贝贝就以幼儿教师的耐心训练和诱导他适应。他们已经在谈婚论嫁,遇到的难题是到底在哪儿落户?贝贝喜欢悉尼的好环境和悠闲的生活,但美国小伙是FBI不可以移民的,只有嫁到美国去。千辛万苦获得的澳洲国籍是不舍得放弃的,只能放弃中国国籍了,以后回国探望父母会不方便,这个问题让贝贝有些纠结。

艾柯是个四川姑娘,还在读书,她的成绩好得惊人,每门功课都是高分,要知道麦考瑞大学的会计专业是有名的难学,能不挂科就要烧高香了。艾柯不打算在澳洲发展,她准备回国后在她父亲开的会计事务所工作,她现在就开始“实习”了,每月她父亲把一堆会计报表传过来,艾柯做好后再传回去。由此可获得生活费之外的200澳元的奖励。艾柯爸爸真是教女有方。艾柯还有一个特长是喜欢烧饭,她常常买来在澳洲极廉价的鸡爪,鸡翅和猪蹄,用四川豆瓣酱和其他调料烧出一大锅红油亮亮的美食。当厨房飘来阵阵香味的时候,其他房客就知道至少在一小时内不能踏入厨房,地上灶台上一准堆满油汤和垃圾。有时因为考试时间紧张没空做饭,艾柯就会去超市买一只巨大的澳洲烤鸡,钻进卧室一天,啃着烤鸡看书。不修边幅的艾柯说自己谈不上喜欢会计专业,但只要能多挣钱,她就完全能胜任。                

没有围墙的大学

麦考瑞大学的命名是来自Marquarie总督,他是十九世纪初澳洲开发初期著名的总督,他在澳洲类似美国总统里面林肯的位置,虽然不是第一任,但是他提倡人人平等的原则,由于澳大利亚初期大量的英国流放囚犯为主要生产力,地位和劳动效率都低下,而麦考瑞总督倡议给囚犯应有的人权,就像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一样,开创了澳大利亚当时全面发展的纪元。再就是这个学校所在的区是Marquarie Park。

整个学校就像个大公园,校内有大片的草地绿树还有清澈的溪流,白鹤,鹦鹉和野鸭悠闲地四处溜达,有时还会大大咧咧抢啄学生手中的食物。学校还附设一座动物园。没有围墙也看不到国内大学常见的门卫保安,和周围的社区连成一片。资源共享的社区精神使学校和周边市民的关系更为融洽,学校的游泳池和图书馆都对公众开放,游泳票的价格和学生一样,比国内的票价便宜。借书不要钱也很方便,工作人员很少,都是自助服务。我去图书馆借书,只看外表,还以为是是一座厂房,朴素,陈旧,结实。没有任何花哨抢眼的装饰,但一进去立刻感到非常舒适温馨,是个安心读书的地方。地上铺着厚厚的地毯,走上去悄无声息,围成一圈圈的沙发组合散落在大厅各处,每个座位都有电脑。我到中文区游览一遍,发现中文书籍大多是古籍,当代新书不多,日文书籍倒是很多。这座舒适的图书馆面积不算大,所以到期末的时候,学生也要早早去占位子。

在市场经济充分发达的澳洲,大学的教育资源有效配置,包括学生上课的时间空间,师资和教学设施,都被安排的满满。每节课的教学容量很扎实,顶得上国内三节课的容量。学生必须全力以赴。学生打开学校的网站就可方便游览教室和课程安排。以国际生来讲,即使同专业的学生因选课不同,交的学费也不同。学生可以获取主讲老师的电脑密码,进入老师的网页阅读课程讲义,在老师的博客中进行互动。这里的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商品,让我感到明码标价的实在。不由想起历史学家黄仁宇所提到的西方社会的“数字化管理”。在麦考瑞大学四处闲逛的时候,根本不用担心英语不好,只管用中文问路,因为到处可以碰到的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学生,恍如走在南京某个高校的校园里。让人切身感受到全球化的潮流。

关键词: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