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移民子女成长记:带着中国心融入主流社会

  无论哪个国家的父辈与子女间都存在代沟问题,澳大利亚许多新移民家庭面对的代沟问题更复杂一些,澳移民子女成长记夹杂着中澳两国社会制度、语言、文化习俗不同所导致的多重性,华人子女对祖籍国和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等问题。但记者采访中发现,如果正确面对,积极引导,这些文化冲突并非不能克服。

  带着一颗中国心融入澳大利亚主流社会

  上世纪90年代初,年仅7岁的张珍妮随父母移民澳大利亚。在新国度里生活,对大人和孩子来说都是巨大挑战。珍妮的父母需要面对不熟悉当地民事政策、就业难和贷款买房压力大等生计问题,而刚上小学的珍妮也有环境不适应、语言不通等困难。

  那时,她回到家里常常说“我讨厌澳洲”等抱怨的话。幸好珍妮的父母都曾是英语教师,他们帮助女儿很快克服了语言关,并鼓励她与其他民族背景的孩子交往。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珍妮很快就适应了学校环境。

  珍妮的父亲张学丰在澳大利亚新州教育部门任职。他告诉记者,移民子女的语言和如何融入主流社会其实无需过分担忧,该担忧的倒是他们的中文水平和对祖(籍)国及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回顾珍妮的成长,张学丰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华裔青少年要很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一定要凭真才实学、良好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活动能力;二是父母在鼓励孩子靠学识和能力融入主流社会的同时,一定要培育他们的中国心。

  他说,这绝不是文化沙文主义。西方不少普通人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偏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完全消除。在融入主流社会的同时,海外华人有义务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以善为本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