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毕业生“英漂”群体的生活状态

      英国《英中时报》近日发表署名文章关注了一批留英学成后决意在英国寻找工作机会的毕业生“英漂”群体的生活状态。文中称,在经济不景气,英国政府换届,移民政策紧收的大环境下,许多留英毕业生的求职状况并不乐观,但面对自我实现与现实的冲突,许多人仍选择坚持。

  文章摘录如下:

  套用“北漂”的含义,“英漂”便是在英伦三岛上生活和工作的非英国人。这个词的背后,是一大批外来移民如无根浮萍般漂泊的生存状态。本期《英中时报》关注的是新加入“英漂”行列的华人毕业生群体。他们赴英留学,学成后决意留英寻找工作机会。在经济不景气,英国政府换届,移民政策紧收的大环境下,这些“英漂”新人们是如何逆流而上、上下求索?在这之中,他们又经历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英国白热化的选战似乎无法引起Vivian任何兴趣,现在每天开电脑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查看邮箱——看看有没有公司回复了她的求职申请。

  刚刚结束了一个电话面试的她显得并不开心。“很糟糕,他们问我有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我说没有。”当她问对方相关经验是不是对申请这份工作至关重要,电话那一边告诉她:“我们没有要求你一定要有十年的经验,但是至少要3-4年的工作经历吧。”

  放下电话,Vivian说这个公司没戏。“他们明显是已经有目标人选了,但是按照法律规定,如果公司要从海外招收非英国本地的员工,他们必须面试一定数量的英国境内申请者。”

  “他们一开始就不该打电话给我,我简历上写的很清楚,我没有任何相关工作经验。”

  “我想知道自己能走多远”

  2008年来英国就读人力资源管理硕士的Vivian,在课程结束后,发现自己已是“孤军奋战”。“同班的中国同学都走光了,他们好些都是在国内已经工作过,再出来读一个商科硕士。”但是本科毕业就随即选择出国的Vivian决定还是在英国迈出自己职场生涯的第一步。

  然而,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之下,留给英国本地人的工作已经有限,再加上政府力推“英国工作属于英国人”,愿意雇外国人的公司也不得不收手。

  “已经记不清自己发出多少份简历了。”而在投递简历的同时,她还要想方设法挣钱支付房租和日常开支。去年11月她开始在伯明翰的一家华人养老院做兼职文员,挣的钱刚够房租。

  “以前在家很看不惯老妈买菜的斤斤计较,现在自己钱要掰着花的时候才知道小市民的艰辛。”因为和市场小商贩讨价还价,她经常听到卖家对自己爆粗口——“没办法,习惯了。”

  和许多留下的毕业生一样,Vivian也“砸”了五百英镑申请了PSW(Post Study Work permit)签证,但是英国政府给的这个留英两年的“优惠政策”也让她进退两难。

  因为屡战屡败,并且知道已经回国的朋友个个都有了归宿,她坦言自己中途也萌生过回国的念头。

  她说有一次只是无意中向父母透露新房东巧立名目盘剥自己,父母原来对她留英奋斗的支持态度马上180度大转弯——“他们说一个女孩子还是回家好,免得一个人在外还要受人欺。他们说除了回家的机票钱以外,不会再给我打钱了。”

  但是Vivian表示,她还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锻炼自己。“在家花钱肯定大手大脚,如果找不到工作,也至少学会勤俭节约。”

  “好像就是不甘愿,明知道国内的机会很不错,但是就是想看看自己的底线到底在哪里,我一个人能够走多远。”

  “没有想到找一份工作有这么难”

  欣愉在英国一所大学的新闻系本科毕业后,花了三个月时间才在英国的一个母婴杂志社找到无薪实习机会(Work Placement)。

  在新加坡有过三年工作经验的欣愉没有想到在英国找工作要付出这样巨大的努力,甚至一个小杂志社的无薪实习都是她打电话“恳求”来的。

  毕业后她原本打算住在谢菲尔德,但是不放过英国任何一个地方的工作机会。“后来发现这样不行,大多数媒体工作都在伦敦,而我的联系地址写的是谢菲尔德,对方很容易就把我忽略。”但是伦敦高昂的房租又让她非常犹豫,“自己没有收入,还要这样大笔地支出,没办法应付。”

  实习时借宿朋友家,后来朋友找到工作搬走了,她又辗转寻求教会帮助,继续借宿,虽然离市区远,但是因为只要付水电费,她还是非常开心。

  “在新加坡找个工作好像很容易,都是朋友或同事介绍。在这里要不停尝试,而且是非常辛苦地去‘要’机会。经济不好,和我一起毕业的英国同学找工作也不容易,但是他们找短期工作或实习就比我容易。”

  不久前,欣愉刚结束了在美国有线新闻网伦敦办公室的实习,“面试时我没有想到自己会成功,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机会。”虽然对方也没有支付实习报酬,但是欣愉还是很享受新闻中心忙碌的感觉。“有这个经历,也为之后找工作铺路吧。”

  现在欣愉一边在O2做兼职销售,一边又开始了找工作的努力。“心态会比开始时候稳定。现在想法很简单,做兼职,找工作。找到,能留在英国更长时间我就留下,找不到,我就待到PSW签证到期为止。”

  “政府花大力气为英国毕业生创造各种过渡的实习机会、培训,而外国学生只能‘自生自灭’,在英国,我除了付出成倍的努力,没有其他办法。”

  “在这里永远没有归属感”

  相比其他还在四处敲门的毕业生,彬似乎可以稍稍松一口气。建筑博士毕业的他在一所大学任教,合同是一年期的全职工作,研究、撰稿是他现在工作生活的全部。

  言谈之中,彬的语气并不轻松。因为手上的这份工作,也只是“暂时”。“现在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不知道下一站会去哪里。” 刚接起记者来电,他说习惯性的猜想是用人单位打来的,在做全职工作的同时,彬依然无法松懈找工作的大计。

  32岁的彬2003年来英留学,取得建筑硕士学位后又继续攻读博士,一晃到毕业在英国已经七个年头。“在这里这么久,还是没有归属感,而且职场上对外国职员的歧视很普遍。”他说在社交场合,建筑业内人士经常态度傲慢,“只和英国人谈,不愿和中国人谈。同属一个公司,英国职员的晋升就比外国人快,也来得容易。”

  本科毕业后在上海工作,彬之后选择放弃工作出国学习。硕士毕业的时候,英国政府的政策是要在半年内找到工作才给予延签,于是彬选择了继续读博。博士毕业又遭遇经济危机,政府换届,“很郁闷,”他说。

  “不想一毕业,没有任何实际工作经历,只带着个文凭回国。到现在投了大概五六十份简历,我主要还是把目标放在学术领域。搞建筑设计我已经画不过本科生了,现在没法熬夜。”彬边说边笑。

  “就算在这里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最终也还是要回国发展,父母年龄也大了,他们不会英文,我不可能让他们移民过来陪我,所以只有我回去。只是说回国之前还是想在这里做出点东西来。”彬说。

  自我实现与现实的冲突

  三月底,Vivian的母亲来英探望女儿,“她觉得我现在的生活很不好,我自己是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不好的地方。”Vivian说。

  Vivian说最大的问题是母亲一直挂在嘴上的“女大当嫁”,“每次打电话必提,每次打电话几乎都在这件事情上谈崩,不欢而散。”

  在Vivian母亲眼中,女儿毕业后的理想生活是找个好人家,有个稳定的工作,相夫教子。Vivian的表姐常常被搬出来作为“榜样”,“可是我不想在三十岁之前就过这样的生活。”在Vivian眼里,表姐“没追求”,“每天就念叨她儿子”。

  中国传统价值里的“成家立业”,“照顾父母”对于大多数“英漂”来说都难以如他们国内的同龄人那样容易实现。而在英国寻求自我实现,又无法满足自己本来文化的价值标准,让很多“英漂”十分为难。

  “每天早晚三遍,”彬笑着说父母劝自己成家的执着。“但是现在我什么都没有定,很难考虑成家问题,总不能带着老婆居无定所。”

  “知道和自己一起本科毕业的同学现在都有家、有房、有车,在国内很不错。我觉得自己的生活还好,没有刻意去比,但是这也许是自己还没有真正开始面对生活。”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按照国内的价值标准,我过的就很不好,很不成功。留英国,自己去奋斗打拼,追求自我实现,但是得不到他人理解,也很矛盾。”彬说。

  像Vivian , Agnes和彬这样毕业后留英上下求索的华人学子不在少数。他们中多数人只是希望能够充分利用“毕业留英两年”的机会,丰富自己的简历,或者,更简单一些,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一方面要承受着国内机会成本的损失,一方面又要独自面对英国社会被经济危机煽动的“排外情绪”。

  当各大党派为争取选票将移民、外国留学生变成民众的“箭垛”,为安抚选民情绪承诺“英国工作属于英国人”,“限制留学生打工时间”,“收紧PSW签证”,“削减移民”,这些为英国财政带来巨额收入的海外学生,这些远离故土与家人朋友分离的“英漂”新人们,没有福利保障,没有固定住所,没有政策眷顾。

  当政客们高声谈论“公正”,“有力”的社会政策,对于这些漂泊者来说,“公正”在这里是倾斜的天平,而“有力”之力也难以惠及他们。在新内阁上台之后,摆在他们眼前的,或许还有更多苛刻的政策和艰难的挑战。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