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民办中小学开办国际课程”的监管动向,分析到位啊!

上海国际课程新政策,民办中小学教育,民办中小学国际课程

        一石激起千层浪——周末,一则有关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召开了“上海市涉外民办学校政策解读会议”的会议纪要在家长圈中不断传播并引起了担心和不安。是什么事情让沪上的家长们如此不安?

        据了解,该会议由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主持,各区教育局分管科长、部分民办涉外中小学负责人等参与。会上,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教委对目前涉外中小学开办国际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政策解读和具体要求。会议纪要可以简化概括的问题和要求如下:

        1.部分涉外民办中小学部分或全部引进境外课程并进入了中国9年义务教育阶段,突破了中国教育主权;办学主体方面存在外资的不同形式介入,突破了中国法律法规;教材引进取舍存在严重问题。

        2.国际课程学校的发展失控,已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要求拿出对策,进行整改。市教委态度和要求明确。

        3.民办学校有一定程度教育自主权,但有底线,根据《义务教育法》,教材必须进行审定。

        为此,教委认为整顿民办学校的国际课程很有必要并且提出了具体措施:

        措施一:暂停涉外民办学校的审批

        措施二:完善民办中小学的审批流程,尤其对于有任何形式外资参与的学校,加强对拟设立学校的课程审批。禁止国际课程的整建制引入。课程设置中,国家法律规定的基础型课程不能改变,要有“红线意识”。

        措施三: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过程的监管:1、教材进行三级审核管理,2、招生管理:采用全员、全考、全用方法。即:所有学生必须参加上海市15门会考。提升素质教育部分的权重,加强学籍管理,不得进行提前招生。

        措施四:教育评价管理:国内学生必须参加15门学业水平考试,境外学生可采用等级制(待进一步澄清)。

        4.带有外资参与背景的民办中小学,必须制定外资退出方案,要牢牢把握国家主权意识和意识形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命名不得出现以外国人命名的学校名字。除了上海市1995年经教委审批成立的部分中小学如:上海中学,进才中学,华师大二附中等,其他学校国际部并未经过教委审批同意。招生过程中,不得使用国际部名称。民办中小学可以进行常年的咨询,但是不准进行家长开放日、体验日、冬夏令营等活动进行招生。

上海国际课程新政策,民办中小学教育,民办中小学国际课程
突发新政,沪上家长的朋友圈集体爆炸

上海国际课程新政策,民办中小学教育,民办中小学国际课程

        这则会议纪要不长,经过我们概括后更加简洁,但是文中提及“已经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等字眼,让人可以看出其影响重大。在微信家长圈中传播之后,很多已经在读民办国际课程的孩子家长表示了担忧,“这到底对课程结构有多大影响”,“类似的学校还能开办吗?”之类的疑问立即充斥网络。

        24日晚播出的上海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夜线》做出了报道,市教委通过媒体作出了回应。但是标题为“市教委回应不实传言”的具体内容实际上“避重就轻”,谈的是理论上中学的四种办学形态,仅仅强调了“本市外籍人员子女招收政策保持稳定,没有变化…民办学校招收各类学生,均应按照本市义务教育阶段招生管理程序进行…”实际上并未能够解答许多中国籍孩子目前已经就读,或者将考虑就读民办国际课程家长的疑问。

上海国际课程新政策,民办中小学教育,民办中小学国际课程

哪些学校可以读?哪些学校受影响?上海市教委的回应并没有直接解答

上海国际课程新政策,民办中小学教育,民办中小学国际课程

        作为同样是外资性质的国际教育机构,IDP留学对于中国国家的教育主权意识一直有高度认知,因此看到这则会议纪要后并没有感到惊讶。经过征询教委相关领导后,我们确认政府确实有意加强管理民办国际课程:许多民办中小学“并未经过审批就将境外课程部分或者整建制下放到义务教育的阶段,而这其实是违规的”。和我们保持互动的部分家长已经开始询问:“哪些课程,哪些学校的国际课程将是监管的对象,并将受到影响?”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把上海市现存的各种国际学校/国际课程简单做个分类如下:

        1、经政府审批的私立外国人子女在华就读学校,仅仅只能招收外籍学生。典型的以:美国学校,英国学校,德国学校为例;本质上此类学校可能使用到国外政府或商会的力量,但由于并没有占用中国公办体系资源,因此其办学主体仍然被视同为私立。

        2、公办学校但经政府审批同意招收外国人子女在华就读的学校,同样仅仅只能招收外籍学生,以上海中学国际部为例;

        3、经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的高中国际部(注意仅限高中阶段),如:七宝中学德怀特中学(注意这是上海市唯一一家中外合作办学的高中);高中阶段中,另有一类大约21家学校之前经教委正式审批同意开办融合国际课程的国际班,前提是该课程经过审批。例如:上海交大附中高中,世外学校高中部(注意经审批的部分是高中部。世外学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转制”学校,即:原来是公办的师资队伍和名称,经政府同意后融入民营资本进行运作。)

        4、民办双语学校,招收外籍学生为主并开设国际课程的,如:中芯学校国际部

        5、民办双语学校,招收中国籍和外籍学生,并开设国际课程的,如:包玉刚实验学校;协和双语学校;

        6、民办双语学校,招收中国学生为主,并开设国际课程的,如:星河湾双语,惠灵顿双语学校

        7、其他大量公办或者民办通过合作形式组织的各类带有国际课程性质的国际部或者国际班,其中存在于公办学校的国际班根据政策,原则上已经不能再办,或者不能再根据国际班标准收费。

        这个分类尽管不见得能罗列所有的国际学校/课程类别,但是比较实用地让家长们可以清晰知道某一类学校的性质:前两类的特点是经审批,并且仅仅招收外国人子女,属外籍学生,因此并不是政府监管对象,也不受本次政策的影响;第3类是经审批的高中阶段国际课程,同样不是本次政策的主要关注对象(政策关注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第4类从办学主体的性质来说,是监管对象,因为其仍然是民办学校性质。但由于其招生对象集中在外籍学生,所以从学生主体来说,并非政府主要关心对象。对于办学主体的课程设置将受一定的规范约束,但是料将仅有较小的影响。而所有后面几类学校或者其他课程形式都将是监管对象,因此都将受政策的影响。根据此会议纪要的精神,今后在招生时都不能再以“国际部”的名义进行招生。

一张表格为您揭示哪些学校受到影响

是否审批 学校类型 学校性质 招生国籍 是否受政策影响
经审批 私立外国人子女在华就读学校 私立 限外籍 不受影响
公办外国人子女在华就读学校 公立 限外籍 不受影响
中外合作办学的高中国际部 公立 - 不受影响
未经审批 民办双语学校 私立 外籍为主 受监管但影响不大
私立 均招收 受影响
私立 中国籍为主 受影响
带有国际课程性质的国际部/国际班 私立/公立 - 受影响

上海国际课程新政策,民办中小学教育,民办中小学国际课程

        尽管该会议纪要中所提出的监管措施和要求的具体实施,还有待于各个相关学校和教委相关部门研究具体执行的细则,以兼顾政策要求和学校继续经营的需求。但我们从会议纪要中应该要去看的是政府意图和政策走向。

        政府的意图是明显的:当前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国际学校”和“国际课程”并不符合国家教育主权的维护,发展势头和部分民办学校逐步越过界限把整建制的国际课程引入到义务教育阶段超过了政府容忍的界限,因而“问题是严重的”,并且“突破了教育主权”和“法律法规”,因此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有“红线意识”,而这个“红线意识”也就是基本的“意识形态问题”。看来,“法不责众”并不适用,“监管将至”也是免不了的。

        在如何“管”的方面,该纪要把计划的办法也表达得较为明确,有不少细节,但是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只要是给中国国籍的学生上的课,必须“以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课程为主,国际课程内容为辅”并引入课程审核机制。对此,我们估计境外引入课程的内容审核其实比较容易应对,但中国义务教育所要求的基本型课程的保障就是那条“红线”,其中必须包含几个主要成分:中文,中国历史,和中国德育教育。三者之中,德育教育显然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同时要注意的是,措施中提到将建立教育评价管理。也就是说,有关这方面的要求以前也已经通知到各个民办学校的,只是民办学校在执行上并不到位,且没有评估考试的要求,而强化的规范将提出对“结果进行评估”的要求。“参加会考”就是其中一种很具体的措施。

上海国际课程新政策,民办中小学教育,民办中小学国际课程

一份会议纪要,已经明确标示出了政府监管的“红线”在哪里

上海国际课程新政策,民办中小学教育,民办中小学国际课程

        常言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预料各个涉外民办学校都将进行一些课程结构调整以应对强化后的政策要求。但是我们认为不能轻视这个纪要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政府意图,总体看来该政策动向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首先,对于参加这些课程的学生来说,将增加一定程度的负担。尽管现在不容易量化,但是预料凡是监管范围之内的民办学校如要最低限度的“合规”,课程内容中必须增加政府要求的必修内容,由于学生精力的有限,也可合理预估将不得不减少原国际课程设置中的国际课程本身的成分。这将引起家长们对于孩子所参加的课程到底是否足够国际化的担忧。

        另一方面,上述学校分类之中第5、6两类学校在今天仍然能够吸引若干外籍人士的子女参读,原因是课程基本国际化,且有本土中文教育的一定优势。但如果根据强化后的政策要求,课程结构将有所调整,尤其是增加中国政府要求的基本“红线”课程。那么这些学校是否还能够吸引到同样数量的外籍人士子女入读就将是一个问题。在一个“国际班”中,外籍人士子女所占的比例,有时候也是家长间接判断此课程是否足够国际化的一个依据。所以,这些变化,客观来说对于今天业务蒸蒸日上的民办国际教育类企业不是一件好事情——头上总是悬着一把剑。当然,在监管中,要去定量界定多少成分的基础型课程是“合规”的也并不容易做到。

        国内大中城市的精英阶层这些年随着收入的增加,给孩子择校的选择面也不断增加,可以选择入读本地体制内学校;经济能力足够的话,也可以开始选择在国内就读国际学校;或者干脆出国留学。从沪上一线的留学咨询机构IDP这些年的家长客户中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在咨询出国留学时的另一个备选方案就是“先在国内就读国际学校”。这条消息一出,很多家长表示,原本不想太早送孩子出去,以为可以先就读国际学校提前适应一下国际课程,今天这个会议纪要却给家长们泼了一盆冷水——家长们意识到,即使是在发展相对较好、整体环境开放的上海,想要获得国际教育也是桎梏颇多。

        对于期盼孩子获得更好教育的家长们来说,“不想让幼年的孩子独自在外国求学”和“本土的国际教学不够原汁原味”或许将成为让家长们“选择困难”的关键。

上海国际课程新政策,民办中小学教育,民办中小学国际课程

需要选择时,你的老朋友IDP留学可以为你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