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信上帝,也信数据

      记得刚到美国读书的时候,第一个学期就要上统计课,教授引用的一句话,却令我记忆犹新:我们信靠上帝;除了上帝,其他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

  上面这句的上半句,源于美国国歌,印在美国的货币上不说,还是美国的法定箴言;后半句则来自于对现代管理有重要贡献的美国管理学家、统计学家爱德华·戴明,他主张唯有数据才是科学的度量。

  在美国呆得越久,对这句话体会也越深。上帝,是极大、极高、极虚的神的代表;数据,是至小、至实、至真的逻辑单元,既信靠上帝,又推崇数据,两者貌似对立,却在美国的大众价值观中交融渗透。

  在美国,我是外国人、外族人,“外”上加“外”。但从读书、旅游到工作,我还没有碰到任何美国人对我设局使坏。相反,感受最多的,是来自普通人、甚至陌生人的关心和温情。有一次迷路,向过路人求助,他在详细解释后,看见我依旧困疑的表情,便驱车相送;还有一次手机掉了,辗转反侧,也完璧归赵,像是有一场无形的道德竞赛,大家争做好人。

  原因何在?据《纽约时报》的民意统计,80%的美国人都声称自己为上帝的信徒,他们在做,上帝在看!这个上帝还强调,在他面前,没有三六九等、种族贵贱,也没有圈子、没有外人,如果真要找出一个外人,那就是上帝自己:他是圈子外面唯一的裁判。

  除了认同上帝是唯一的“外人”,美国人还认为,世人皆为血肉之躯、都有私欲、会犯错误。就算是碰上总统奥巴马、天才比尔·盖兹,大家握个手,心底下唱的还是李宗盛的那句:“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这种深入平凡百姓骨髓的底气,是不是抑制了人为的个人崇拜、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呢?还有,既然同为凡人,相互宽容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信上帝,是美国人对神性的诉求。在他们抬头望“天”的时候,理性暂时“休眠”,但视线一回到客观世界,大部分美国人都强调,你要用数据来说话,没有数据就没有科学。

  实“数”求是,是美国学术界的共识,数据被视为知识的来源,没有数据,研究寸步难行。

  政策的制定不是拍脑袋而是立足数据、着眼细节。近年来,美国政府在尊重数据、使用数据、公开数据方面也不断推陈出新,数据已经成为了体现公民权利的重要载体。

  2009年5月,美国政府率先推出了数据门户网站www.data.gov,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数据民主化”的浪潮。它公开了十余万项政府各部门的数据资料,以推进政府的透明和开放。网站开放的当月,就有数十万人次上网下载数据,当中不少人,对他们一贯持有怀疑的白宫统计口径,自己又核算了一遍。

  在企业界,数据更被公认为财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的能力常常被视为核心的竞争力,和企业利润息息相关。

  零售巨头沃尔玛也有一段点“数”成金的佳话:经过数据挖掘,沃尔玛发现随尿布一起搭配购买最多的商品竟是啤酒,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最后发现事出有因:年轻的美国爸爸经常要去买尿布,有40%左右的新生父亲会顺便买点啤酒犒劳自己。根据这个分析结果,沃尔玛对两种商品进行了捆绑销售,结果销量双双上升。

  关于中国人对于数据的态度,近代历史学家黄仁宇也有深刻的论述。他还认为,中国的进步,有赖于建立数字上精确的管理。归根到底,对数据的不尊重,反映的是一种文化上的欠缺:随意、盲目、浮躁、理性不足。

  美国人对上帝的追求,是诚信友好的社会风气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他们对数据的尊重,则彰显了理性的成熟。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