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揪心的国内教育!中外教育体制大PK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深有感触。一直有很多家长问我,选择让孩子出国这个决定对不对,国内的教育体制对孩子的培养是否真的跟西方差距那么大。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是作为一个2岁孩子的父亲,我时常关注周围的朋友或者同事的对于孩子的教育情况,有些事情确实会让人瞠目结舌。一个朋友的孩子小学5年级,周末从早上9点开始先是1个小时的钢琴,然后2个小时的奥数,中午吃个饭,下午1个小时的篮球,2个小时的课外辅导,2个小时的英语。如此密集的学习集中在一个本应该在享受童年的孩子身上,不禁让人心头一震。但是朋友说,这个是普遍现象,如果不补课就会落后,考试不合格。目睹了国内种种强制性补课的现状,我愈发觉得,如果条件成熟,苦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
  作为一个80后,成长在改革开放大趋势下的我见证了国家的强大和富有,也经历了教育体制的种种改革,比如义务教育之类的,成效如何暂且不提,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教育的模式化和对孩子个性与理想的抹杀确实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或许我们的努力能给下一代做些什么,这也是我做这个职业的初衷。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让孩子自由地成长,最终成为他想要成为那个人,这也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和理想。后续我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观点。首先,我们看一下这位家长的经历。
  “在被朝阳染成金色的清晨,三两成群的孩子不断地、在被警戒线隔开的小小通道里或快或慢地向小学校门走去。在这群孩子中,一个纤细的小女孩的身影一直被我的目光锁定着。背上那个跟她身材相比显得十分巨大的书包,让她不得不用力把身体往前探才能保持平衡。
  这个小小的女孩就是我6岁的女儿。
  一个月前我坚定地把她送入了小学校门,用每天清晨亲手烹制的早饭、傍晚的第一个微笑作为礼物,庆祝她人生中重要的成长。
  然而,随着小学生活的真正开始,我的坚定却变成一天浓似一天的疑虑。
一进校门的下马威
  我用了6年时间,力图把女儿培养成“她自己”,告诉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让她慢慢明白“你有你的好,我有我的好”。
  但是,刚刚过去的这一个月,我的这个理念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
  几十年前,我自己也是一名小学生,知道学校里最大的规矩就是整齐划一,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这个社会到处都在张扬个性,依此推断,现在的孩子即使不能张扬,至少也不至于被压抑。
  没想到仅准备学具一项,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开学第一次家长会结束后,老师给了一份极为详尽的PPT,对买什么样的本、笔、文具袋、文件袋、舞蹈鞋等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对每一本书、每一个本包什么样的皮,包多厚的皮,名字写在哪里,用什么方式写也都规定得一清二楚。
  那个周末我们奔波在家附近的几个大超市和批发市场里,采购着老师开列的各项用品,一项项地落实。
  没想到,很多孩子的用品都不合格,也包括我女儿。
  那天回来,女儿着急地怪我:“为什么不给我买一双白色的舞蹈鞋?”
  因为女儿一直在学舞蹈,家里有好几双规范的芭蕾舞舞蹈用鞋。怎么会不合格?
  女儿说,老师交代了一定要买白色的,前面是宽宽的松紧带而不是细鞋带的。
  “又不是上台表演,平时上课用,有必要这么统一吗?”几天的奔波焦躁,让舞蹈鞋成了压垮我的“那根稻草”,“就穿这个,不用非得换。”我生硬地对女儿说。
  女儿没出声,我转身一看她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脸上写着焦急和恐惧,小声对我说,“有小朋友已经挨批评了。”
  我怎么能让刚刚上学的女儿因为这点儿小事就受到责备,怎么能让她这么无助?!
  我立刻起身带着女儿到老师推荐的商店去买了合乎要求的舞蹈鞋。
  女儿的心情平复了,但是我却异常难受,我不停地问自己,是我错了吗?
“三分教七分等”的教育观一开学就碰了壁
  我用6年学会了等待,明白了孩子的成长是“三分教七分等”,但是这一个月,我不得不加快自己的脚步。
  因为明白学龄前的孩子应该以游戏为主,所以,一直没让孩子上能学更多知识的学前班,孩子的小手主要用来使用剪刀等各种工具的,她手中的笔也更多是用来画画,而不是写字。
  上学了,写字成了必须的一课。知道孩子缺少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孩子写字的时候我会格外用心,我认真观察她,她每写一个字的时候都很努力,一笔一画地、很用力。虽然每一个笔道还歪歪斜斜,因为用力很猛所以页面看起来不干净。看着她这么认真,我知道她一定能顺利度过这一关。但是,没过两天就收到老师发来的信息:“孩子的书写很不好,家长监督孩子把每个字写好。”
  书法是需要长期练习的,刚上小学不到一周就要求孩子把字写得横平竖直、像模像样,可能吗?孩子不是神童就是得从幼儿园抓起。
  看着孩子认真而痛苦的样子,我在想:我所学会的“等待”到底对不对?如果对,为什么给孩子带来了比别人更多的痛苦?如果不对,那到底什么才是对的呢?
  “只有服从没有商量”的家长生活
  我用了6年试图让女儿明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是互相尊重。我也深知,要想让孩子学会尊重首先要对她尊重,不能因为自己是家长就颐指气使,不能因为自己是成年人就乱用权威。
  但是,经历了这一个月的学生家长生活,却让我不得不忧虑。
  出于安全考虑,现在的学校在出入校门方面有着极严格的管理,没有特殊的情况,家长很难看到孩子平时在学校的状况,也很难了解老师与孩子之间是如何互动的。
  所以我对孩子在校的情况充满疑虑。
  从开学起,老师就与家长间创建了短信沟通的渠道。看到老师长长的信息,再看里面详尽的各种要求,首先想到的是老师很辛苦,父母两个人管一个孩子都经常会觉得力不从心,更何况一个老师要管理全班40个同学。于是,我在收到信息后会回复老师信息已经收到,并由衷地表示感谢。
  没想到,两天之后,老师给所有家长发了一条信息:接到老师的短信通知,不需要回复的不必回复,需要回复的会特殊说明。
  接到短信突然一愣,缓过神来再读每天必到的短信,发现老师的短信虽然多以“家长好”开头,以“谢谢合作”结尾,但是通篇看下来基本都是各种命令,比如,“明天必须带……”“今天有孩子本上没有家长签字,请注意”等。
  我知道了这是一个只有“下达”没有“上传”的渠道,老师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没有“商讨”只有“服从”的方式。
  老师跟家长的沟通尚且如此,对孩子会不同吗?
热爱集体的“小红旗”是家长买的东西换来的
  还有一个困惑,我用了6年让孩子明白礼物不是做事的动因,所以,我尽量不把获得礼物作为让孩子做事的交换条件。
  但是,这些天女儿已经用“小贴画”成功地换回了两块橡皮,又用几张印着图案的小纸片换回了一块棒棒糖,她还在一个小本子上积攒着另外一堆“小贴画”,据说攒够了10个就能换回更大的礼物。为了让孩子自己在班级墙上“热爱集体”一栏中插上更多的“小红旗”,我们给班里买了绿色植物、餐巾纸,送去了美化墙壁的墙贴、参与本该由学生自己参与的班徽设计……
  与现代教育观尖锐对立的教育方法在我女儿入学后都在硬生生地发生着。
  再过6年,这所名牌小学能还给我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孩子吗?
 作者:王皓 Hao Wang
IDP项目上海办公室澳新业务部咨询顾问

上海IDP澳新业务部顾问 王皓
  更多精彩,点击博客>>
个人简介:
  毕业于国内名校法学本科,后获南澳大学应用经济专业硕士,在澳洲生活多年,具有4年左右的行业经验. 对于大龄青年留学, 问题高中生升学,一般学生获名校录取有独到的经验.熟悉澳大利亚,新西兰就业前景,生活状况和移民政策,熟知院校录取条件和使馆签证注意事项.作为留学咨询行业澳洲顾问, HAO一直本着法律人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学生和家长真诚服务. 清晰并富有逻辑的留学方案,易懂且平和的沟通方式是HAO秉承的咨询风格。
工作感言:
  信任是一种力量,相信IDP,相信自己的选择, 未来将从这里启航。
关键词:

相关资讯